Monday, January 28, 2008

[分享]找出成功方程式 讓能力被看見

伊索寓言裡,有一則 《螞蟻與蟋蟀》的故事,說的是夏天努力工作的螞蟻,在冷冽的冬天裡,待在溫暖的家中享受不虞匱乏的食物;而夏天整日玩耍的蟋蟀,卻面臨嚴冬的考驗。

在冷酷的全球化職場競爭浪潮下,蟋蟀型的工作者正一一被市場淘汰,只有不論溽暑寒冬,都奮力在崗位上拚搏的螞蟻型工作者,才能生存下來。

悲苦30世代 在職場流浪

然而,像螞蟻般辛勤的工作,僅僅只能在現今的職場上生存,對你來說,就足夠了嗎?在景氣不佳時,工作更難找。25年前,台灣30世代(25歲到35歲)的失業率只有0.5%,如今則接近6%,暴增了12倍。工作機會少,自然在薪水方面也就難以跟老闆爭多論少。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30世代,過去三年薪資都沒有增加,其中還有兩成被減薪10%以上。而今年,景氣寒冬更冷,逾八成上班族沒有加薪。

物價飆漲,薪水日愈微薄,這就是現在30世代努力工作的代價嗎?「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於是,心中痛苦吶喊的30世代,就成了低廉流浪勞動人力的主流,職場上想轉職的工作者,30 世代就占了一大半!偏偏天底下並沒有我們想要的完美工作,許多上個職場的老問題,一一再現。

職場浮沉,年年辛苦,但一年下來考績總是不高不低、升官加薪老是輪不到你;換了幾個工作,處境好像總是不見改善。你不得不懷疑,是自己缺乏能力嗎?還是能力沒有被看見?

從30 世代上班族的十大職場不滿因素歸納得知,四種被我們輕忽的職場基本能力:人際力、主動力、抗壓力和意義力,正是我們職業生涯走不出困境的主因。沒有修好這些學分,縱使擁有10年以上資歷,依然無法在工作上獲得更多的肯定,走出低薪、低階、低意義感的職場困境。反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承受著更多「不進則退」的尷尬壓力。

人際力淡薄 職涯瓶頸多

「人際力過於淡薄的人,容易遇到職涯瓶頸。」中菲行國際物流集團人力資源副總裁陳若玲指出,尤其在當前重視團隊合作的企業型態下,無法處理人際問題者,職涯發展將有不良影響。職場上,這樣的人不是老因為覺得自己被孤立、同事愛攻擊他而想辭職,就是不易與人互動及合作,錯失工作表現的機會。

不論是一般工作者,或中階主管,人際力佳的工作者,在職場上的表現就相對容易被看見。台灣貝氏堡公司行銷經理巴振中剛上任時,花心思從團隊成員私下聊天、開會討論,到點餐喜好中,了解每個人的能力和特質,找到和他們相處的方式。即使有員工用憤怒的語氣表達:「我不同意這樣的作法!」他也能包容,認為這只是個人的個性而已。另有表現型的員工怕被他搶功勞,喜歡在跨部門會議搶著發言和報告,他也都順著這樣的員工。

一段時間後,巴振中因此獲得團隊成員完全的接納和信任,不論是公事或私人困擾,都會向他請教。到任三年來,他帶領的團隊,每年業績成長都超過20%。

重複的事情 要做得更好

「這不關我的事!」這是許多職場流浪族最常見的心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實上,「做大自己」,正是成功工作方程式的重要組合之一。

縱使是額外的負擔、一成不變的例行公事,「最好抱著如何讓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的心態,把新任務視為一種自我挑戰,得出來的結果就是自己的收穫。」惠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王伯松建議。

匯豐亞太區個人理財業務主管李錦榮,十多年前踏入香港富達投資時,任職於電話行銷部門,工作就是聯絡客戶,雖然他沒有資訊整合的經驗,卻主動建議改善電話語音系統流程。得到上級的同意後,他利用下班時間,反覆與資訊管理部門和系統廠商溝通,規畫新的流程,直到任務完成。主動力讓李錦榮以不到40歲的年紀,就擔任過多家外商證券的總經理。

此外,主動力也表現在自我進修上,自己掏腰包學習;有一天,機會一來展現你的成果,必然令人眼睛一亮。

台灣愛普生總經理李隆安做第一份工作時,白天上班,晚上有三天學新的電腦軟體和程式語言、三天學日文。日文學習了十幾年從未間斷,日後還成為首位在日本母公司以日語簡報的外籍員工。

職場一路走來,李隆安還進修過管理、計畫、財務、行銷、講師訓練等課程,拿到不下六十張結業證書。他也曾為了下屬紛紛離職的人際問題,自己掏腰包去上三天3 萬多元的溝通與表達課。就是持續不斷的主動學習,讓李隆安為自己構築了廣闊的職場道路,從一名高中補校畢業生成為外商企業總經理。

學解決問題 讓壓力變機會

壓力無所不在,尤其問題產生時,最讓人感到壓力的存在,許多工作者往往選擇放棄或迴避,以致辛苦一半的績效完全泡湯。你的能力能否有效轉換為績效,完全要看我們如何在壓力下,發揮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年前,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上頭多了一名新主管,兩個人的性格像冰和火般完全不同,邱文仁比較感性,新主管非常理性與邏輯思考。

「我們兩個都很苦惱,因為彼此聽不懂對方說的話。」邱文仁還發生和對方因為無法溝通,兩人相對無語的情況。新主管還曾經在主管會議時,咄咄逼人地質問邱文仁,為何不遵照他的指示做事。

外在環境改變,壓力就產生,邱文仁可以選擇離開,但她認為,「這是一種機會,要尋找其中自己可以學習和發揮的空間。」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得久,並非因為她一帆風順,而是以積極的心態解決問題。現在她找到和主管相處的方法,而且樂在和她思考方式不同的人溝通。IBM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柯火烈則表示,壓力承受度大的人通常較樂觀,培養正面思考的態度,是克服壓力的不二法門。

無趣的工作 也能找出價值

工作的意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但對只會在心中吶喊:「這不是我要的!」的許多30世代而言,肯夢創辦人朱平的一番話特別值得深思:「把現在的工作做到最好,就是工作的意義。」朱平建議30世代應該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全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找出其中的快樂和意義,就會有好的機會來找你。」

將近三十年前,奧美廣告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從政大企管研究所畢業時,手上有外商企業、上市公司等七個工作機會可以挑選,最後他選擇成為亞洲化學董事長衣治凡的特別助理。交接那一天,前任特助告訴他,他每天坐在董事長室收發公文、做會議記錄、安排董事長行程,都是些雜事。可是白崇亮在公文中,看到的是董事長決策的邏輯,從記錄一場場的會議裡,見識高階主管議事和下決定的過程。「再怎麼沒意思的工作,只要你站高看,就能看出價值所在。」即使被別人視為打雜的工作,白崇亮都能在自己當下的工作找到意義,他在職場上的身價當然不同凡響。

走寬職場路 當公司的資產

人際力、主動力、抗壓力、意義力,在日常工作上發揮這四種能力,就能展現一個工作者的價值。龍格企管顧問公司執行長梁興南說得直接,「對老闆而言,80%的員工屬工具型,人盡其才,但也用過即捨;5%的員工是負債型,老闆只想趕快處理掉。只有不到20%的員工是資產型,被老闆視為公司資產。」

在學校,依照共同的教材,大家考一樣的試,一較高下。到了職場,每個人每次工作拿到的考卷都不相同,但測試的項目卻大同小異,不脫人際力、主動力、抗壓力和意義力的範疇。只是每個人的職場盲點不一樣,儘早找出自己的的成功工作方程式,才不用再有「懷才不遇」的感嘆。讓你的能力被看見;今年,就讓我們跳脫職場浮沉的宿命!

Friday, January 25, 2008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

很多人對張忠謀的認識是在他成功後,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創辦台積電。但對於他成功前的少年人生,卻知之甚少。十八歲以前的張忠謀,跟著父母,持續搬家,坐在露天大卡車裡拉著綁貨的繩子一路顛簸,躲避戰火。
但他日後回憶起,卻覺得無論近年的旅遊如何舒適與奢侈,最令他懷念的還從上海到重慶的跋涉。大時代的動盪讓年輕時的他刻苦自律;而十八歲即赴美國求學的他,則在哈佛接收了世界的能量。 他在自傳裡寫道:「十八歲去美國前,父母是我的天地,之後我凡事只能倚賴自己。」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他知道青年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

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知道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每個當下的努力;他說這世代要先打破迷思,因為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不等於鐵飯票,以後成功的機率也不一定比別人高。競爭邏輯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持續的努力。

大學生如何透過這位巨人的肩膀學習,以下他的演講應該會給許多青少年啟發。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 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

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點:「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

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點: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點: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了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了解。徹底了解比你看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了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夏克萊(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 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了解。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念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了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點: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了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份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

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份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份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

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

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讀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 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

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是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 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

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 (本文摘錄整理自二○○七年張忠謀交大新生入學典禮演講)